close

  本書介紹相關資訊:http://0rz.tw/9laqq

  要寫這篇書評實在很難,與其用白話敘述,不如就這麼比喻吧:要一個生涯兩三年打擊率兩成、全壘打不到兩支的菜鳥,評論陳金鋒的打擊,你聽了會覺得有說服力嗎?

  儘管困難,但還是要寫,因為這是我看黃國華的所有書裡,覺得最全方位、最有感覺的一本。

  這本書分為七章,七種不同的重量」,依序分別是鈔票」、「經典「趨勢、「泡沫「思索「基金財報」。為什麼說這本書全方位」呢?作者不但延續了從總幹事的投資筆記」,到最近空手的勇氣」一系列財經著作,說明如何看總體經濟、基本分析這些投資眉角」外(請詳見「思索的重量財報的重量」兩章),也跨足現今一般市井小民最夯的房市與基金投資(「泡沫的重量「基金的重量兩章);此外,在鈔票的重量」裡,作者敘述在法人圈的所見所聞,除了讓我們這些一輩子碰觸不到的圈外人長點見識,身處其中又能全身而退的職場智慧,更是一般社會人士應該細細咀嚼、玩味再三的章節。

  若對投資理財有興趣、卻對股市沒興趣的人,強烈建議本書「泡沫的重量「基金的重量」必讀。投資的基本觀念是「先求不敗,再求勝」,先避開市場上所有凶險,降低失敗的機率,相對的,獲勝機率就會提高。而這兩章對房市、基金投資的所有風險,全都毫無保留的「大放送」,市面上關於房市、基金的書籍,沒有幾本會報憂不報喜」,就算有報憂的,也寫不到關鍵點,更搔不到癢處,因此這兩章對於房市、基金投資人來說,不但必看,套句高中數學補習班老師所說:撕下來貼在床頭,睡前讀個兩三遍也不為過。」

  先聊一下「泡沫的重量」的「房市」。假設你有三百萬,你會買房子當投資,還是投資股市?一般人的想法絕對是「有土斯有財」,當然是要買房子啊!股市那麼可怕,到時候全部不見了怎麼辦?而且當包租公賺房租,每年的投資報酬率總是不錯啊!但真的如此嗎?買房子除了顧慮個人經濟能力外,更該考量自己未來的人生計畫。例如,如果屬於「不婚族」,沒有後顧之憂,那買房子投資、甚至當個人資產的必要性就得打個問號,就像「熟男不結婚」裡桑野信介所說的經典台詞:「人生三大不良資產:妻子、孩子、房貸」一樣,若像他前半段的劇情一樣不婚,加上收入又沒他那麼優渥,房貸真的會變成「不良資產,壓的人喘不過氣來。

  當然有的人會認為,買了房子,就像有了雙B轎車,是種身分地位的象徵,但這種虛榮心理就先不討論,更何況這虛榮心說不定最後會壓垮一個人的經濟收入也說不定。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我有三百萬,我絕對是會投資股市而不會投資房市,最大的原因在於:「流動性」。對於投資而言,流動性高是降低風險的其中一樣方法,如書內所述,打打電話、上個網馬上就能賣出,相較於不動產還得花上幾天、甚至幾個月、幾年找賣家,然後簽署文件前還不一定真的能賣,要是對方「魯小小」,你急著賣,又得被砍價,這種低流動性能算好的投資標的嗎?

  關於買房子的投資報酬率,書內有敘述大台北地區各地段與買進績優股的分析比較;若想當包租公的,裡面也敘述了包租公不見得好當的原因,還有各種成本的分析。

  另外,關於買房子這件事,我用我居住地的房價來比較一下。

  假設購屋者現在三十五歲,事業小有所成,有些積蓄,想在我家附近購屋,現在新成屋被炒到一坪五十萬,若現在買,算一坪四十萬就好,三房兩廳房子三十坪差不多,這樣算下來,單純購屋成本為一千兩百萬;但以男人平均壽命七十五歲計算,他還有四十年可享受人生,因此若換成租屋,大概一萬兩千元就可租到同樣等級的房子,但調高租金成本,算一萬五千元好了,一年需要十八萬,四十年總租金為七百二十萬。

  緊繃算下來,同樣活四十年,最「樂觀最少要多揹四百八十萬的債務,這四百八十萬可以做多少事?資金被一間房子壓住不能活用,你覺得划算嗎?

  也許有人會想,那我等房價落底總行吧!好,假設十年後房價落底,不要算腰斬,算少個四成,一坪二十四萬,就當做二十五萬好了,三十坪房子成本為七百五十萬,加上先前高估的租金一個月一萬五,十年為一百八十萬,這樣加一加,總成本為九百三十萬,和現在用一千兩百萬買,省下了兩百七十萬。

  最少省下了兩百七十萬,對一般受薪階級來說,這數字難道會覺得無關痛癢嗎?

  再來聊「基金的重量」這章。基金在台灣應該是比股票還普及的投資工具,會投資股票的,基金必定會碰;不會碰股票的,會選擇基金當投資工具。這樣來看,基金似乎對投資人是個普遍接受度高,又被認為容易上手、門檻低的投資工具,因為人人都能買,又沒股票那麼可怕,看起來友善多了。但有句話叫「魔鬼都藏在細節裡」,似乎就在形容基金的本質。

  你知道你買的基金有一半的機率會消失不見嗎?你知道你買的基金有一半機率經理人無法幫你賺到錢嗎?你知道在基金裡,沒有所謂的「長期投資」這回事嗎?答案都在本書裡,想知道的請去翻翻吧。

  額外提出一個個人認為基金的迷思。投資基金的人總認為股票暴漲暴跌,平常上班很忙沒有時間盯,因此基金是溫和且安全的選擇。沒錯,相較於基金而言,大部分股票的波動率的確較基金大,但這種「溫和」的波動,反而形成另一種心理上的陷阱。

  以2008年的金融風暴來說,基金投資者會發現自己的基金最後被腰斬了,奇怪,基金不是比較溫和且安全嗎,怎麼最後下場跟投資股票一樣?

  以虧損的狀況而言,我用「急症」與「慢性病」來形容股票與基金的狀況。股票崩跌就像被砍了幾刀,失血過多必須立即送急診,這時投資人身體的「痛覺」大作,馬上就會警覺,而立即斷然停損避免失血過多;但基金的虧損就像慢性病一樣,不知不覺慢慢腐蝕身體機能,身體也在這種過程中,漸漸的習慣,但等到最後發現,卻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當基金投資者每天看到報酬率一點一滴緩緩向下,心裡也緩緩的跟著接受,因為一天損失個零點幾趴,就是個小數點咩,很難有什麼感覺,但累積久了也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被腰斬,虧損趴數很大,才會驚覺「哇糙!錢怎麼少了一半?!

  先不論基金該做哪些功課與心理魔咒得克服,但光以這點看來,投資人還會覺得基金是最容易上手的投資工具嗎?

  黃國華是知名的財經部落客,他在部落格上的筆名叫「總幹事,讀友稱呼他為「總大」,看總大的部落格已經三年多,這期間他的轉變很大,從單純的財經作家,逐漸轉型為「文學作者」(寫了兩三本小說數本遊記與數百篇書評)。無論他做怎樣的轉變,有兩件事永遠不變,也是一般人可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就是「獨立思考」與「想像力」。

  獨立思考的基礎從何而來?就是「多讀書」,只有「見多識廣」,加上常常動腦思考,才有辦法將了解的東西,當成工具拿出來靈活運用,這也是「經典的重量」章節裡要告訴讀者的背後意涵:閱讀大師經典雖然必要,但若只是看過,不求甚解,無法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做為判斷是非的依據,那大師經典讀再多也沒用,還不如把時間拿去看綜藝節目,起碼還有放鬆心情的功效。

  以獨立思考能力做基底,延伸出去的,叫做「想像力」,「趨勢的重量」一章有許多依想像力延伸而成的未來趨勢觀點,當然,趨勢最後形不形成是結果論,但總大有總大的自我想像空間可以自在遨翔,就像尾田榮一郎畫的「海賊王」,在他的國度裡,想要將想像力如何發揮都是看他本人。你我他都有這樣的能力,端看願不願意踏出第一步罷了。

  起初觀看部落格的緣由是因為投資需求,但這一年來這部落格帶來的最大功用是「看書」的依據,這一年看了不少書,其中有些的確是從眾多書評裡挑出來看,已經跳脫當時的初衷,但這樣的改變很好,表示我已經開始走向獨立思考投資的這條路,而不是一直跟在別人後頭,希望對方指點投資上的迷津,甚至期望別人報個明牌給我。投資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跟屁蟲這個階段,而無法自行判斷是非對錯,那可能得檢討是否適合從事積極投資。

  「投資心理學」這本書提過,若想要從事投資,得花跟努力工作一樣的心力才行,但大多數投資人不用功無法獨立思考,想說股票危險波動大,那就買基金吧,但這種行為講白一點,其實是因為想賺錢卻「懶惰不想研究」啊!有買基金的,先捫心自問是不是這種心態吧!

  我認為最好的投資理財書,標準為「淺顯易懂有深度,一般民眾看得懂」。市面上很多理財書不是裝神弄鬼(易經五行八卦之類的,農曆七月已經過了),就是專有名詞太多(阿法貝塔又咖瑪,這是鹹蛋超人發射的光波吧),這種書你覺得你家穿吊嘎仔禿頭又大肚子的隔壁老王能一眼就懂嗎?要不然就是內容太淺都是廢話,有看跟沒看一樣,看完還會有種「這棵樹你死的好委屈啊」的錯覺。「交易員的靈魂」是以法人研究員為寫作對象,這本書沒那麼深,但仍保持了一定的深度,文字使用淺顯易懂,例子也簡化到只要會加減乘除就了解,如果本書賣的比交易員的靈魂還好上一倍,我不會意外,因為它的確是一本「淺顯易懂有深度,一般民眾看得懂」的紮實投資理財書啊!

  套句法人研究報告的用語,本書「表現優於大盤,值得加碼買進且長期持有」。啊你都有耐心看到這邊,怎麼還不去博客來訂一下?需要我教你用Google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nd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