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亞洲男籃賽快要開打了,最近幾年的國際賽,我從來都沒有期待中華隊能得到什麼好成績,說也奇怪,一支國家代表隊居然可以讓該國的人民沒有任何期待,除非該項運動在該國不盛行,不然有這樣的事情,真是奇也怪哉。在出征之前,我簡單寫一下我對現在這支換血七年中華隊的看法。
目前的中華隊,我認為在個人與團隊兩方面,完全缺乏一支像樣球隊的感覺。個人缺乏的是「細膩」,團隊缺乏的是「觀念」。
先講細膩這方面好了。什麼叫做個人缺乏細膩?很簡單,就是在個人技巧上,不夠細膩。先別講這七年,這次瓊斯盃打了幾場,看到許多選手個人技巧仍然不夠成熟。舉例說明,像楊哲宜在切入後的上籃技巧,有動作,但在細微技巧方面,手指的finger row就不夠好,讓他放槍好幾次,前半段切入的很漂亮,但是最後一小段卻沒把球放進,前面一百分後面零分也是惘然,畢竟籃球運動就是比賽誰得分得的多,不是體操比賽比動作好不好看;更有甚者,許多選手常常有機會快攻一對一,但是在取得有利位置狀況下,還會放槍,至於在未取得有利位置時還強行上籃不用身體做掩護(甚至是做假動作、時間差),被蓋個大火鍋,更是屢見不鮮。另外,不會判斷出手時機,視野不夠廣,該傳未傳,有空檔沒看到,這些都是個人技巧不夠細膩的結果。
至於缺乏團隊觀念,我想這個缺點比個人技巧不夠好更嚴重。籃球是場上五個人在打,每個play都有賴場上的五個人互相合作,做出一個最好的機會讓最有能力的人出手得分,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任務,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工作,比賽自然會打的輕鬆。但是目前的中華隊,我看不到有什麼好的團隊合作。當然啦,鄭光錫進入中華隊以後,的確帶入了一些韓式戰術,尤其是中華隊這批球員,三分線狂出手已是常態,於是想辦法將三分出手帶入他的戰術裡(尤其韓國隊更是亞洲球隊外線的代表),是很正常的思維。我們開始看到曾文鼎開始大量的時間都在弧頂拿球做高位中鋒分球的動作,這就是韓式戰術最好的證明,以前的金裕宅就是韓國史上有名的高位策應中鋒,策應功力一流,韓國隊的射手常常在他的傳球下,外線與切入之犀利,他的策應功不可沒,韓式打法並不是單純的只有傳切而已,中鋒的策應,更是傳統韓國隊外線神準的秘訣,只是一般人早已遺忘過去的韓國隊原始風貌,而現在的SBL也早已扭曲人家的觀念,給予許多新一代球迷錯誤的印象。
戰術是用了沒錯,但是,球員有這樣的技術與觀念來實行這種團隊戰術嗎?沒有。講個最簡單的觀念,射手的任務是什麼?大家應該都講的出來,就是把球投進。但是要怎麼把球投進呢?就是在最有把握的時刻投籃,自然命中率就高。但什麼是最有把握的時刻?說穿了,就是空檔的時候命中率最高。但要怎麼製造空檔呢?最簡單也讓大家最熟悉的方式就是傳切,持球者切入後過人傳球,射手只要等球過來,就有空檔可以投籃(甚或是多導幾次,導出空檔)。但是,厲害的射手才不是這種等球射手,頂級的射手最厲害的就是未持球前的空手走位,靠著隊友的掩護跑出空檔,拿球、調整腳步與重心腳、拔起、投籃,一氣喝成(想到Reggie Miller了吧!)。當然啦,中華隊裡很會空手走位加上持球後調整腳步的出手可能沒半個,但是懂得幫隊友掩護製造出手空檔的,絕對連半個都沒有。
現在在中華隊的這批球員,哪一個不是隊上的主力得分手?他們在母隊主要的任務就是得分,掩護隊友?這種事情是輪不到他們的,你要他們去做srceen的工作,可能是左耳進右耳出,就算有做,很容易就被對方破解,然後射手後拿球又被防守球員對上,srceen有跟沒有一樣。更重要的是,srceen也不是只有在特定戰術的時候才需要,平常在走位的時候,只要球員交叉走位,隨時都需要做srceen,幫隊友掩護,破解對方防守,也是替自己做出空檔,只是我們的球員完全沒有這種觀念,就算曾文鼎知道要在高位拿球做策應,隊友沒有好的團隊觀念,走不出空檔,是要他怎麼傳球?於是我們常常看到兩翼的球員繞來繞去,甚至繞到弧頂拿球,最後還是無法有效走出空檔,這就是平常訓練的時候,沒有建立好的團隊觀念所致。舉個最好的例子:周俊三跟羅興樑。印象很深有好幾個play,阿三持球,跟阿樑交叉走位給球後,立刻替阿樑檔人,於是阿樑拿球後在短短零點幾秒錯位的時間拔起出手得分。兩人小組都需要良好的srceen(srceen不紮實,羅興樑如何能擺脫防守球員出手?),更何況是設計五個人都要流動走位的戰術。
另外,更令人吐血的是快攻的處理。有看過哪個球隊快攻三打一還常常失手的嗎?有,就是中華隊。這次瓊斯盃我見識到好幾次這種情形,以前常發生就算了,現在還在發生,已經不能用「年輕」二字來當藉口。三打一如果球在兩翼,最重要的是快點把球回到中間來,讓中路的人做處理,視野好,傳球路線也不容易被遮斷。但是我常常看到三打一時,中華隊球員往往球都不回中間,等到發現自己切太深傳出來時,不是隊友慌張沒把球掌握好,就是發生傳球失誤,錯失輕鬆得分的機會。
如果亞洲有一對一鬥牛比賽,我相信這批球員裡面的主力,成績不會太差,但是如果要把他們組合起來一起比賽,成績絕對不會太好,太差的機率也很高。人家說一加一等於二,如果團隊觀念好的球隊,更是一加一大於二,五個加起來更一定大於五,但是我們這支國家代表隊,一加一不但沒有等於二,還可能小於二,五個加起來也可能小於五。我在瓊斯盃看到中華隊最順的時候,居然是個人單打獨鬥的時候,有一個人突然飆起來,全隊就跟著一起發飆,但是這些得分機會都是個人單打獨鬥換來的,很少用團隊力量製造出來。其實籃球可以打的很輕鬆,看到中華隊球員運球運一堆,殺進殺出好幾次才好不容易換得一個空檔,如果他們懂得多用走位掩護與傳球來進行攻擊,比賽會很輕鬆,體力也不會容易流失如此快速。
中華隊,多學學你們的前輩吧!他們沒有你們跑的快跳的高,但也曾經拿過好成績,學學他們技巧上的細膩與團隊觀念,少一點熱血,多一點腦袋,別只會大剌剌直來直往處理play,轉個彎,慢一點,想一下,籃球可以打的更省力,不是嗎?
目前的中華隊,我認為在個人與團隊兩方面,完全缺乏一支像樣球隊的感覺。個人缺乏的是「細膩」,團隊缺乏的是「觀念」。
先講細膩這方面好了。什麼叫做個人缺乏細膩?很簡單,就是在個人技巧上,不夠細膩。先別講這七年,這次瓊斯盃打了幾場,看到許多選手個人技巧仍然不夠成熟。舉例說明,像楊哲宜在切入後的上籃技巧,有動作,但在細微技巧方面,手指的finger row就不夠好,讓他放槍好幾次,前半段切入的很漂亮,但是最後一小段卻沒把球放進,前面一百分後面零分也是惘然,畢竟籃球運動就是比賽誰得分得的多,不是體操比賽比動作好不好看;更有甚者,許多選手常常有機會快攻一對一,但是在取得有利位置狀況下,還會放槍,至於在未取得有利位置時還強行上籃不用身體做掩護(甚至是做假動作、時間差),被蓋個大火鍋,更是屢見不鮮。另外,不會判斷出手時機,視野不夠廣,該傳未傳,有空檔沒看到,這些都是個人技巧不夠細膩的結果。
至於缺乏團隊觀念,我想這個缺點比個人技巧不夠好更嚴重。籃球是場上五個人在打,每個play都有賴場上的五個人互相合作,做出一個最好的機會讓最有能力的人出手得分,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任務,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工作,比賽自然會打的輕鬆。但是目前的中華隊,我看不到有什麼好的團隊合作。當然啦,鄭光錫進入中華隊以後,的確帶入了一些韓式戰術,尤其是中華隊這批球員,三分線狂出手已是常態,於是想辦法將三分出手帶入他的戰術裡(尤其韓國隊更是亞洲球隊外線的代表),是很正常的思維。我們開始看到曾文鼎開始大量的時間都在弧頂拿球做高位中鋒分球的動作,這就是韓式戰術最好的證明,以前的金裕宅就是韓國史上有名的高位策應中鋒,策應功力一流,韓國隊的射手常常在他的傳球下,外線與切入之犀利,他的策應功不可沒,韓式打法並不是單純的只有傳切而已,中鋒的策應,更是傳統韓國隊外線神準的秘訣,只是一般人早已遺忘過去的韓國隊原始風貌,而現在的SBL也早已扭曲人家的觀念,給予許多新一代球迷錯誤的印象。
戰術是用了沒錯,但是,球員有這樣的技術與觀念來實行這種團隊戰術嗎?沒有。講個最簡單的觀念,射手的任務是什麼?大家應該都講的出來,就是把球投進。但是要怎麼把球投進呢?就是在最有把握的時刻投籃,自然命中率就高。但什麼是最有把握的時刻?說穿了,就是空檔的時候命中率最高。但要怎麼製造空檔呢?最簡單也讓大家最熟悉的方式就是傳切,持球者切入後過人傳球,射手只要等球過來,就有空檔可以投籃(甚或是多導幾次,導出空檔)。但是,厲害的射手才不是這種等球射手,頂級的射手最厲害的就是未持球前的空手走位,靠著隊友的掩護跑出空檔,拿球、調整腳步與重心腳、拔起、投籃,一氣喝成(想到Reggie Miller了吧!)。當然啦,中華隊裡很會空手走位加上持球後調整腳步的出手可能沒半個,但是懂得幫隊友掩護製造出手空檔的,絕對連半個都沒有。
現在在中華隊的這批球員,哪一個不是隊上的主力得分手?他們在母隊主要的任務就是得分,掩護隊友?這種事情是輪不到他們的,你要他們去做srceen的工作,可能是左耳進右耳出,就算有做,很容易就被對方破解,然後射手後拿球又被防守球員對上,srceen有跟沒有一樣。更重要的是,srceen也不是只有在特定戰術的時候才需要,平常在走位的時候,只要球員交叉走位,隨時都需要做srceen,幫隊友掩護,破解對方防守,也是替自己做出空檔,只是我們的球員完全沒有這種觀念,就算曾文鼎知道要在高位拿球做策應,隊友沒有好的團隊觀念,走不出空檔,是要他怎麼傳球?於是我們常常看到兩翼的球員繞來繞去,甚至繞到弧頂拿球,最後還是無法有效走出空檔,這就是平常訓練的時候,沒有建立好的團隊觀念所致。舉個最好的例子:周俊三跟羅興樑。印象很深有好幾個play,阿三持球,跟阿樑交叉走位給球後,立刻替阿樑檔人,於是阿樑拿球後在短短零點幾秒錯位的時間拔起出手得分。兩人小組都需要良好的srceen(srceen不紮實,羅興樑如何能擺脫防守球員出手?),更何況是設計五個人都要流動走位的戰術。
另外,更令人吐血的是快攻的處理。有看過哪個球隊快攻三打一還常常失手的嗎?有,就是中華隊。這次瓊斯盃我見識到好幾次這種情形,以前常發生就算了,現在還在發生,已經不能用「年輕」二字來當藉口。三打一如果球在兩翼,最重要的是快點把球回到中間來,讓中路的人做處理,視野好,傳球路線也不容易被遮斷。但是我常常看到三打一時,中華隊球員往往球都不回中間,等到發現自己切太深傳出來時,不是隊友慌張沒把球掌握好,就是發生傳球失誤,錯失輕鬆得分的機會。
如果亞洲有一對一鬥牛比賽,我相信這批球員裡面的主力,成績不會太差,但是如果要把他們組合起來一起比賽,成績絕對不會太好,太差的機率也很高。人家說一加一等於二,如果團隊觀念好的球隊,更是一加一大於二,五個加起來更一定大於五,但是我們這支國家代表隊,一加一不但沒有等於二,還可能小於二,五個加起來也可能小於五。我在瓊斯盃看到中華隊最順的時候,居然是個人單打獨鬥的時候,有一個人突然飆起來,全隊就跟著一起發飆,但是這些得分機會都是個人單打獨鬥換來的,很少用團隊力量製造出來。其實籃球可以打的很輕鬆,看到中華隊球員運球運一堆,殺進殺出好幾次才好不容易換得一個空檔,如果他們懂得多用走位掩護與傳球來進行攻擊,比賽會很輕鬆,體力也不會容易流失如此快速。
中華隊,多學學你們的前輩吧!他們沒有你們跑的快跳的高,但也曾經拿過好成績,學學他們技巧上的細膩與團隊觀念,少一點熱血,多一點腦袋,別只會大剌剌直來直往處理play,轉個彎,慢一點,想一下,籃球可以打的更省力,不是嗎?
全站熱搜